隨著近年來各類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裝置巨大地改變了大多數人使用電腦與網路的習慣,連帶地也讓瀏覽器軟體的市占板塊作了相當的變動。而本文提到的 WebKit 即是在這一波變化中背後的主角。
一開始時,WebKit 是 Apple 以 KDE 的 KHTML 修改來作為自家 Safari 瀏覽器的基礎,而後 Apple 對於 WebKit 採取開放的態度,將其作為一開放原始碼專案,歡迎其它市場參與者使用此框架開發其它瀏覽器。由於 WebKit 速度快、跨平台支援良好,最先把 WebKit 帶入手機瀏覽器領域的是 Nokia,Nokia 於 2005 年時把 WebKit 移植到 Symbian S60 作業系統,作為 S60 第三版的瀏覽器核心。
而 Google 也於 2008 年發表的 Chrome 與 Android 系統中的 Chrome Lite 以 WebKit 作為瀏覽器引擎,加上 Apple 自家於 2007 年發表的 iPhone 與 2010 年發表的 iPad 相繼問世,重新定義了使用者「上網」與使用「電腦」的方式後,WebKit 架構的瀏覽器幾乎把持了整個行動裝置上網的市場,也讓原先瀏覽器引擎三強鼎立的競爭態勢更加地白熱化 ( 微軟的 Trident、Mozilla 的 Gecko 與 WebKit )。
以 2012 年 1 月的市場調查資料而言,桌機系列的市占比率:IE 約 53%、Firefox 約 21%、Chrom 約 19%、Safari 約 5%、Opera 約 2%,而若以智慧型手機加平板電腦的話:Safari 約 55%、Opera Mini 約 20%、Android Brower 約 18%、Symbian 約 3%、BlackBerry 約 2%。簡言之在傳統的桌上型電腦使用上 WebKit 約以略高於 20% 的市占率與另外兩強競爭,但在新興的手持裝置上,WebKit 目前則以近乎壓倒性的 73% 暫居第一。( 資料來源:Netmarketshare : http://marketshare.hitslink.com )
說了這些,一方面只是對這個時間點瀏覽器市場的一個簡述,另一方面,是順帶想要提出一個有趣的點: 一開始 HTML 5 草案的推行機構是 WHATWG,其成員有 Apple 和 Google ; 使用 WebKit 的瀏覽器 Safari 和 Chrome 的開發商是 Apple 和 Google ; 目前手持裝置作業系統市占率最高的 iOS 和 Android 的開發商是 Apple 和 Google,這也反映出這一波手持裝置的市場熱潮與消費市場端快速的角色典範轉移,在其背後,是有其脈絡可尋的。